师德建设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18 11:09      阅读量:1331




师德建设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上海海事大学课题组)

 

摘 要:本课题以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内涵为理论基础,着眼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师德建设的现状,深入阐释与归纳高校师德建设的文化内涵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的作用,阐发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而探析积极的作用路径。

关键词:师德建设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用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乃至在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主导力量,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发挥教师示范和师德引领作用,切实引导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更是师德建设的应有之义。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教育问题分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集中反映我国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尺度和文化观念。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核心与基础在当今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间在青年大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从思想和认识上给大学生以深刻的影响与教育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明确以下四个方面:

1、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方向。爱国主义既是一种社会意识也是调节公民和国家关系的基本政治规矩和道德规范。爱国主义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为国家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奋斗精神。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发展为个人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平台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为前提秉承爱国主义是个人价值最终得到实现的先决条件。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就要自觉地树立爱国主义的价值理念把个人奋斗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2、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架构。以人为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要求。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的比较稳定的立场和观点的总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基于个人对外部世界、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及个体自身的认识。以人为本之所以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就是社会发展要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起点和归宿切实保障人的生存权、自由权和发展权切实尊重人的尊严、人的劳动和人的创造为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石。价值观形成于个人对自身生活的深层次的系统性、理论性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社会成员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应以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为基准也只有在学习与内化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基础上才能自觉地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保持一致,从而将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石。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底线。知荣明耻重在实践。作为人们最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念荣辱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树立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底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社会成员认识和行为的内在价值理念明确地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基本的道德底线为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提供内省的基本准则与舆论评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强大的精神力量,它在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舞斗志振奋精神等方面有着独特而巨大的能动性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以崇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广大青年学生的精神支柱,使他们肩负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这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现实要求。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作为青年中最富有创造精神和超越意识的大学生群体能否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社会的转型对大学生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有利于他们知识的更新和才能的发挥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的全面变革另一方面又容易导致大学生政治修养的淡化价值观的退化违背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破坏大学生正常的成长进程从而迟滞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总的来看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是积极、向上、健康的。但是某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还不尽如人意在一定意义上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价值判断模糊化。由于部分大学生存在心理上的认知缺陷价值判断意识弱化难以在价值多元化、复杂化的背景下做出正确的价值定位和选择对真善美、假恶丑、是非正义等缺乏分辨能力和鉴别能力。少数学生甚至形成严重的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考试作弊、弄虚作假、骗取补助、拖欠学杂费、不按时归还助学贷款、求职履历“掺水”等不良倾向时有发生。

2集体理性与个体理性割裂。受文化多元化、市场经济趋利性的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片面化重视物质利益轻视人文精神重视个人利益轻视社会利益重索取轻奉献重“利我”轻“利他”使个体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二元分立加大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难度和力度。价值的自我性与社会性、利己与利他、个人与集体、奉献与索取是人们必须作出的价值行为选择。在选择中出现矛盾具有必然性。对矛盾的化解必然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和引导使其在个体理性的基础上向集体理性升华。

3理想信念淡薄。在开放教育的环境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贴近当下远离崇高尊崇感性忽视理性喜爱现实疏离经典在西方意识形态的隐性侵蚀下一部分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淡薄甚至出现了“信念四危机”即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发生动摇、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缺少信心、对党的信仰活动缺乏热情。

4网络道德失范。随着网络在现代生活的普及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更加方便快捷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部分意志薄弱的大学生的人格受到影响。网络的虚拟化世界使一些大学生沉迷于此而难以自拔在网络上轻率交友、无限制网游、发布虚假信息甚至进行网络欺诈等违法活动。这些网络失范现象导致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三)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的原因

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受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生理和认知的原因还有当前意识形态复杂化、感性化、大众化以及多元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概况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脱节。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位一体是大学生成长的环境条件既有知识的启蒙也有思想的教导也有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一个人的一生要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些教育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都起着重要作用。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失策、缺位、脱节导致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非理性化、不稳定性和功利性的特点。目前的大学生既有来自城镇核心家庭的“孤独一代”,也有来自农村家庭的“留守一代”他们的成长环境要么是处于孤立状态缺乏家庭之中同辈人的合作与竞争要么是出现代际差异缺乏父母亲的关爱和教导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如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联系、疏导和引导,将直接导致其思想价值观念取向片面甚至发生严重扭曲。

2大学生功利化倾向的诱发。市场经济改变了资源配置方式在充分调动个体竞争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同时也加剧了人们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倾向。在大学生中存在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意识突出非理性主义思潮严重羞耻感错位比较重视个人利益趋向本位、趋向实用等现象。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导致了大学生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情感问题、人际沟通问题、学业问题、职业选择问题等。

3各种意识形态的激荡。思想文化与价值观的多元化导致各种意识形态的相互激荡各种宗教信仰、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邪教迷信等都在竭力抢夺自己的地盘使部分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冲突、迷茫和动摇。受社会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铺张浪费等不良习气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缺乏信心和决心。

4网络文化的冲击。互联网以其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等特点和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优势,已逐步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种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和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重要渠道。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通过网络渠道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进行渗透导致部分大学生思想混乱网络轻信时有发生。

所谓网络轻信是指网络使用主体(不包括网络供应商和网站工作人员而是网络载体的直接使用者)对网络虚拟空间中的有关信息和资源过分信任而表现出来的思想和行为。它包括两个方面即网络轻信思想和网络轻信行为。部分大学生由于忽视了网络道德行为加上网络监控不力致使网络轻信和网络违法犯罪行为逐渐增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用师德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

从教育主体出发,教师在教育中如何发挥主导引领与规范示范作用,是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首要问题。一所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人才,关键在于教师,而教师教育的关键在于师德建设;师德建设便成为高校育人工作中的源头性环节。爱因斯坦曾说过:“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他们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但是不可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高素质的教师及其人才培养,必须以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为前提。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与结构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职业伦理规范师德在国外也称“教师的道德操守”其核心是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目标及动力作用。它包括:1、专业理想,即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2、专业操守,指理智的情操,即由对教育功能和作用的深刻认识而产生的光荣感与使命感;3、道德情操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而产生的责任感与义务感;4、专业性向指教师的人格特征或者说适合教学工作的个性倾向;5、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6、专业态度,体现为对专业的热爱与忠诚

任何职业都要求该职业的从业者领会被期待的或是必需的行为要求。对于一个合格的教师来说重要的是把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职业心理需要并进一步体现于外在行为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应充分体现教师与教育事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教师与自我等五个方面规范的要求。具体来说:一是热爱教育事业敬业勤业;二是热爱每个学生对他们的学习和人格发展负责;三是教师之间亲密团结相互尊重相互合作敬业乐群;四是尊重学生家长与家长密切合作主动取得家长对工作的支持;五是不断地学习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加强自身修养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师德建设,一方面可以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业务水平提高,在专业理想、专业操守、道德情操、教师人格、专业自我、专业态度等方面,更加规范、合理,从而更好地担负起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另一方面可以形成高校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

但是,在社会转型和教育变革的大潮中,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现状却存在令人堪忧的现象。据有关调查统计,目前高校青年教师的比例越来越大,45岁和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全体教师总量的78.89%和46.44%,45岁以下的教授、副教授分别占教授、副教授总数的26.3%和60.7%。全国高校教师76.6%的是在25—45岁这个年龄区,而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总数的44.4%。这些青年教师是改革开放以后进入大学的,他们的视野开阔、思维敏捷、善于接收外来的新鲜事物,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向往,绝大多数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

然而,其中不乏一些年轻教师由于自身社会实践锻炼较为欠缺,对各种思想文化的认识较为肤浅,政治倾向偏颇理想信念时有动摇,缺乏教书育人的政治责任感有些教师公然在大学生中宣扬违背四项基本原则、违背党和国家政策的过激言词;部分教师为人师表意识淡漠自身修养欠佳对学生缺乏爱心,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动辄讽刺、挖苦学生;有的教师工作态度敷衍教学投入不足满足于课堂教学,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不闻不问,对违纪行为视而不见,不批评教育,不愿花时间去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极少数教师价值观失衡职业理想摇摆热衷于第二职业,私自创办公司,擅自到外校兼课,不把精力投入到第一职业上;一些教师名利思想严重学术道德缺失,抄袭剽窃、弄虚作假、违背学术规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不端行为等屡有发生;甚至有些教师还利用手中权力或者职务便利,获取学术职称或学术荣誉,捞取个人资本等。虽然这些问题在高校表现的不是很突出,数量很小,但严重败坏了教师声誉,尤其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可以说,高校教师师德失范是受社会批评最多的问题之一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由计划经济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此转型和发展过程中人们的道德伦理道德行为发生了急剧变化表现为价值主体的多元化价值客体意识的利益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及其冲突同时,“等价交换”、“追求利润最大化等市场经济原则也不同程度地对高校的发展造成冲击尤其是办学体制的转变更新办学观念在拓宽办学渠道的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使部分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改变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教育国际化合作迅猛发展高校在接受国际先进文化的同时也接纳了对教师师德建设造成不利影响的西方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

二是随着高校规模的迅速扩大短时间对师资进行大量补充队伍难免会鱼龙混杂加之学生规模扩大后带来教学管理上的一系列问题教学条件设施跟不上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对教师的教学态度及行为带来了一些影响

三是高校缺乏全面有效的师德评价机制目前,不少高校对教师或多或少地存在重使用、轻培养,重业务能力提高、轻师德修养的现象。各高校通常把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科研成果作为工作考评和职称评定的主要依据,而忽视了对授课效果、学生评价、道德素质等的考核。这种片面的考核评价机制,使不少教师很难在教学工作中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满足感,也很难把自己的工作和“崇高事业“联系在一起。他们以“教书匠”调侃自己,以学校的考核评价指标为导航仪,拼工作量、拼科研论文,忽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从而逐步消解和背离了师德的标准和责任。一个教师只要不出大的教学事故科研成果便成为其评价的主要标准这些直接导致了教师淡化师德建设尤其是教书育人的责任

四是高校师德制度建设的滞后。不少高校的师德建设基本停留在教师的自觉自律上,无所谓师德制度建设。道德的本质特征在于道德主体的自觉和自律,但是主体的自觉和自律不会自发形成。道德是一种内化的规范,在未变成主体的道德自觉之前,是一种外在的客观事物。假如外在的道德规范不能转化为主体的自我要求,道德规范对行为主体而言就形同虚设。道德规范内化成主体的道德自觉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需要自律和他律综合功能才能形成。莱布尼茨说:“真正的虔诚.即领悟和美德从来不是大多数人的传承素质,真正的虔诚在于信念和实际行动。”如何才能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变为教师的自觉自律,在相当长时期内都没能很好解决。从我国目前的高校师德状况来看,完全地依靠教师的自觉自律来进行师德建设只能是“一厢情愿”。社会变迁带来的多元价值冲突很可能使高校教师在道德认知和道德选择上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偏离教师职业道德。假如缺乏强有力的规章制度作支撑,高校师德建设很难取得成效。

综观高校学生和教师现状,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势在必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师德建设是新时期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之所在。加强高校师德建设,使广大教师“努力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人民利益的维护者”,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师德建设的全过程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教师的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职业理想为重点、以人为本、以社会责任为底线,全面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高校师德建设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它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对教师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及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学习。要加大理论宣传和普及工作的力度运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好地回答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要拓展理论宣传的内容、对象和渠道做到面向教学一线、延伸触角切实提高理论宣传的实效性。要通过教育引导与关心服务相结合增强师德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真正落实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教师保证师德教育的方向,促进师德建设的科学化发展。

2、以人为本是高校师德建设的根本。以人为本既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的比较稳定的立场和观点的总和。

将以人为本作为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不能把教师当做客体、手段和工具,切实保障教师的生存权、自由权和发展权,切实尊重教师的尊严、教师的劳动和教师的创造,为教师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二是要热情关怀公正对待和尊重学生受教育的权力这是师德的关键,也是高校教师对待自己的劳动对象的基本态度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教师本职工作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孔子所说的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对学生热情教导与培养指导,不能以冷漠嘲讽的态度对待他们,必须尊重学生的情感教师不应因学生的贫寒素质的良莠家庭背景的不同,甚至男女性别的不同而有差异作为受教育者,他们在教师面前都是平等的

3、职业理想是高校师德建设的重点。职业理想是教师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只有牢固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才能激发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站在时代的前列,努力成为为人民服务的践履笃行的典范。加强以职业理想为重点的师德建设,就是要求教师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把本职工作、个人理想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

坚守和践行职业理想,特别要强调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高校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广大教师具有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坚韧不拔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成为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公民道德的传承者,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法制观念,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权益;认真履行职责,维护学术评价的客观性同时要求教师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用集体主义原则来调整教师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其他教师的关系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密切配合,共同提高教书育人的业务水平和思想素质

4、社会责任是高校师德建设的底线。责任作为一种可贵的品质,是个人或组织应该秉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能对文明进化和社会发展作出质量上的规定,现在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中国几千年文明和道德传统,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东方人格———社会型人格。作为高校师德建设,作为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应将责任作为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

高校教师要具有忠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也是高校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高教事业的基本态度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的一种道德信念,它是以共产主义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对教育价值的深刻认识为基础的,它是教师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献身教育事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内驱力

(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与师德建设并行推进的,是要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要做到: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应该坚定不移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差异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的新发展和新动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会到教学实践中去增强教学实践的德育功能。大学生思想的熏陶与教化必须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教学实践要以教学实践为主轴发展教学实践的积极作用。

对于高校课堂、讲坛、学术研讨、校园网络等这些主要阵地先进的文化和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错误的思想和文化就会去渗透和占领在这方面是有教训的。应加强主阵地、主渠道的正确导向作用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贯穿于学科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学术研究、第二课堂等各个环节之中发挥对青年大学生的潜移默化的正确导向作用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

要下功夫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等的教学。在新教材体系尚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党中央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系列指示落实各级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通过集体备课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融入当前的教学实践中。要积极探索运用多媒体教学、课程讨论、小组辩论、网络论坛、指导课外阅读等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育人模式让大学生通过喜闻乐见的方法得到潜移默化的教益。

3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管理实现大学生管理理念的与时俱进。大学生管理包括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管理等等。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作为一个新的课题已提上日程。必须转变陈旧的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不断创新大学生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绝大部分大学生都已是法定的成年人在管理过程中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和主体性关心、爱护他们以服务学生为宗旨反对使用强硬的手段或教条主义对学生进行管理但这绝对不意味着对学生的盲目迁就。当代大学生的求新、创新意识较强这也意味着在大学生管理中需要坚持多样化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机动地创新工作方法。要牢固树立“管”是为了“不管的思想调动大学接受教育的动机使大学生的思想从要他做转变为他要做。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建立健全的人格把以人为本思想落到实处促进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三、师德建设要主动适应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需要

加强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充分发挥师德建设在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就必须在创新上下功夫,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切实增强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健全高校师德建设的新机制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必须强化师德建设的制度建设和组织领导,不断完善师德规范,健全师德考核奖惩和定期表彰制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师德考核的重要内容和教师职务职称聘任的重要依据从教学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渠道上制定详细的规划,把师德建设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形成一套完整稳定科学高效的师德建设的新机制一方面,建立高校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网络机制,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强化高校“党委总支支部”这条主线,即在党委领导下,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师德建设融入日常工作中去。其中考核评价和制度建设尤其重要:

1、要以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为保证推行竞争激励机制高校应转变考核观念逐步完善师德考核制度发挥其竞争激励作用。这其中,要实现“两个转变”和“一个落实”:

一是从短期考核年度考核向长期动态考核转变良好师德是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形成的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目前各高校进行的考核基本上都是短期考核即年度考核由于其考核的只是当年度的表现无法体现一名教师在师德方面的延续性更不能完全说明其思想本质而长期的动态的考核具有一定的灵活度可以弥补短期考核的不足

二是从行政管理部门的考核向以学生为主的考核转变教师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学生其一言一行无不在学生的观照、比较之下而且进行师德建设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的师德究竟如何广大学生最有发言权以往的师德考核都是以行政管理部门为主由行政管理部门考核这就难免会出现考核不够全面、不尽客观,考核结果有偏差的现象

三是要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要对师德表现不佳的教师及时劝诫对劝诫不改正的,要严肃处理对影响恶劣者一律撤消教师资格并予以解聘

2、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全面规范教师的职业操守对于教育管理而言制度建设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内容高校是一个人才最为集中的场所又是思想最为开放自由的场所教师因为对知识的控制而成为学生们崇拜的对象其言行对学生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这也是导致有些教师在课堂上随心所欲随意发表不当言论的重要因素同时高校目前存在的学术腐败问题也使教师很容易成为学生道德成长过程中的负面影响教师对学生不尽职尽责甚至放纵不管讨好学生以获得学生好评这些更是一种隐性的深刻的不良影响

加强教师师德的制度建设除依据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教师职业操守各岗位教师职业规范外还必须和高校的教学科研师资管理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评价科研评价以及教师发展评价等方面提出师德规范方面的要求要特别重视抓好课堂教学中师德规范管理。因为课堂教学是教师影响学生的最主要、最直接的渠道。抓好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职业规范是高校师德建设的最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二)拓宽高校师德建设的新载体

高校应根据教师文化精神的需要和价值取向,研究教师思想活动的新情况新动向新规律,选准切入点找准着力点,开辟新途径,不断优化教育的载体

在新的形势下,高校不能单凭纯粹的说教方式(学习讨论座谈讲座等),要注重利用网络这种技术手段,在扩大教师视野、活跃教师思想的同时,借助互联网校园网,提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并实施师德建设的科技含量,加强对教师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加工处理反馈和储存,为开展师德建设提供更为快捷准确的资料;同时还应组织专人专门建立师德教育网站或网页,提供可为教师随时阅览的有关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网络平台的建设与使用,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均可及时与教师进行思想沟通,交换意见,直接对话,迅速了解教师普遍关心的话题,提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师德教育和管理的社会效益

此外,还要积极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教师心理疏导工作。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交集并突现利益多元化、思想多样化各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激荡、交融社会整体价值观念呈现重大变化教师原有的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受到了严峻挑战教师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困惑、迷茫、盲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同样容易出现心理状态的失衡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为此要增强高校师德教育有效性就必须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注重教师心理关怀加强对不良心理的疏导。虽然心理疏导的指导理论很多但是针对这种情形笔者认为心理平衡的调节依赖于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症下药”。

认知疗法的创始人艾利斯曾说过:一个人只要有了合情合理的哲学观那么他就不容易受各种情绪的困扰了。这里所指的哲学观事实上就是一种认知、一种对现实的看法即价值观。所以具有协调的、稳定的、正确的价值观就成了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的一个主要条件。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教师多元的价值状况加强对教师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引领、渗透、辐射、转化与虹吸作用。这既是教师心理疏导的理论依据之一也是高校师德教育的工作重点。

(三)实施高校师德建设的新举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主张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借鉴吸收。师德教育同样要开拓视野借鉴国外的师德资源开发实践和师德建设成果来组织开发研究,为我所用。国外有些国家在师德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方面取得了阶段性和范围性的突破成果很多国家在师德教育方面体现为具体的行为规则,可操作性强。如加拿大安大略省教师协会2006年颁布修订版《安大略省教师职业道德标准》中要求教师需具备关爱、尊重、信任、正直等四方面品质,同时规定了具体做法;日本教师联合大会1952年通过的《伦理纲领》沿用至今,要求教师应有“良好习惯及教养”;在美国《明里苏达教师资格委员会章程》里,对教师行为有明确的规定,如应“尽必要的努力使学生避免有害健康和不安全情况”。有些国家以法律为依据,将师德要求列入公民法律条款,增强了师德教育的法律依据。当然,开发研究过程中需要结合我国的国情,立足各个高校的办学特色,针对师资队伍的实际状况来进行。

新时期,高校应创造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教师出国学习,直接吸取国外教师的优秀品质和道德人格。同时,也多请进来,聘用外籍教师来校任教或邀请来校访问,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取长补短实施开放政策,借鉴成功经验,吸收文明成果,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念,本身就是一种世界的眼光,不仅是学习国外优良道德培养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更是扩大教师眼界,开阔教师胸怀,提高教师创新的敏感性和反应力,丰富教师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空间的良好策略

四、师德建设在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路径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转型时期,教育变革加剧,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师的角色需要发生重大转型,也必然引发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转变高校教师要从传道者变为知识的引路人,从解惑者转向发现问题的启迪者,从授业者转为解决问题的参与者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逐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要以更新观念为先导,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专业观,牢记神圣职责,以培养人才繁荣学术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敢于担当新角色,发挥新功能,做新生事物的促进派,适应教育过程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要求

(一)推进教育目标

确立正确合理的教育目标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前提。发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要适应新世纪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树立以大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战略与方针不断培养大学生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具有较强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适时、有效地将大学生从个体人转化为社会人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大学生最大范围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在这个意义上,高校教师不仅要学习好、理解好、实践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要不遗余力地宣传好、倡导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内涵、实践方向等,以实现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拓宽教育渠道

拓宽教育渠道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覆盖面是提高教育有效性的基本途径。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改革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体系、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体系、教师队伍结构体系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等发挥专业课教学的育人功能营造积极、向上、和谐的校园文化加强学校各级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其他员工的教育队伍建设,将教书与育人、引导与互动、管理与服务等融会贯通,凝聚教育合力提高育人功效建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基地建立高校家庭联系沟通机制发挥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合力作用。

(三)改变教育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是“知、情、意、行”四要素结合和互动的过程。传统的灌输、说教方式面对复杂多变的新情况其作用和影响有限。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采取以人为本、灵活、亲切的教育方式从读、听、谈、问、讲、看、走、写等方面下功夫采取阅读法、专题报告法、讨论法、问题法、讲授法、主题班会法、影视法、演讲辩论法、案例教育法、双向互动法、横向与纵向比较法、社会实践法、调查报告法等引导学生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有机联系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当前在一些高校开设的“教书育人示范岗”、“名师谈心室”、“教授接待日”等教育活动,已成为深受学生欢迎、广受社会好评的育人品牌活动,值得在更多的学校及校内各层面推广、完善,以浓厚育人氛围,提高育人成效。

(四)优化教育机制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教育机制发展上包括渗透机制、评价机制、奖惩机制和监控机制等。在高校目不暇接的影视琳琅满目的图书、报纸耳濡目染的先进人物事迹潜移默化的人文景观尤其是高校所在地方的特色教育资源等都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素材。除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刊物、橱窗、板报、横幅等传统传媒手段外还要注重利用网络、社团、宿舍等园地。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网站开辟理论宣传、活动展示、互动交流、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栏目。引导学生社团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交流活动不断深化社团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内涵拓展教育活动的方式。

健全学生社区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干部、寝室长在社区管理中的带头作用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活动如开展安全文明寝室评比、寝室文化展览、寝室安全文明调查报告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社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此外要完善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评优评奖既要衡量学习成绩又要衡量思想品德。要建立大学生诚信行为、助人为乐、志愿者行为等在内的道德档案并依此作为评价及今后就业推荐等方面的参考依据引导和督促大学生在道德和价值观方面的自律意识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发展。